顯示具有 茶壺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茶壺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7月30日 星期二

〔茶壺〕我爸的手捏壺2

一次全面地幫我爸整理了他的房間和茶壺,讓我突然對他的陶藝生涯產生興趣。

我上網google了一下我爸,意外發現有人在賣我爸十幾年前做的茶壺,明明是二手的卻要價不斐,更怪的是我們明明不認識那個人,那個賣家卻知道我爸的很多詳細資料和作品特色。

連結走這裡

後來才發現,原來有關我爸的資料,那個人都是從一本叫做「手捏壺入門」的書上抄來的。我爸在書裏有作品和簡介,很多示範照片拍的也都是我爸的手。不過有一點我蠻想吐槽的是,書裡寫的是我爸的手捏壺作品特色,但那個賣家賣的是手拉坏啊囧。

手捏壺和手拉坏不一樣啊。
手拉坏顧名思義,壺身壺蓋是用拉坏機製作,其他配件是用灌漿製作的。
手捏壺則是整個壺都是師傅手捏,而且一樣可以泡茶,可以養。

比如下圖,我爸的作品,但壺身的蓮花是別的師傅做的,這就是手拉坏,壺身相對光滑對稱,造型工整圓潤。



下面就是手捏壺才能呈現的質感。
壺身上的龜裂是故意為之,但是那是外面的造型,外表看起來古樸,並不表示裡面也有龜裂,事實上整個壺的功能是正常的,拿來泡茶是沒問題的。


下面這支是我最喜歡的,壺身上的壓痕是我爸的指印。
這對普通收藏家來說也許只是尋常造型,但對我來說格外有紀念價值,所以我特別要求我爸不能送人了,希望他會聽我的話。


我小時候住在鶯歌,每天眼前都是一堆茶壺,對我爸每天在工廠裡忙什麼比較無感。
現在人在花蓮,離家鄉幾百里,反而很懷念爸媽偶爾拿起櫃子裡珍藏的茶壺,一邊賞玩一邊教我如何判斷品質高低。
他們會轉動壺蓋檢查密合度,會用壺蓋輕敲壺身,教我聽聲音。這樣的聲音聽起來是好壺,那樣的聲音聽起來就知道,燒窯的時候溫度不夠等等等。
或是摸摸壺身,看看觸感,怎麼樣的壺養壺的人才會喜歡,他們如數家珍。

從前被茶壺圍繞時我不知道,現在才感覺到茶壺和家的連結竟是如此強烈啊。


2019年7月18日 星期四

〔茶壺〕我爸的手捏壺

前些日子和妹一起整理爸的茶壺,我一邊讚嘆「爸真是藝術家欸」,妹露出慣常的冷靜客觀表情說:「爸不會自認是藝術家,但我覺得他是技術非常高超的老工匠。」

就是類似日本那種匠人。我妹讀設計的比較會形容。

爸現在退休不做茶壺了,家裡很多他的手捏壺和手拉坏作品,常被他拿去送給拜訪家裡的朋友,每次回娘家都會發現茶壺日漸減少,於是這次回去乾脆拿姓名貼紙給我女兒叫她隨便貼。

「有你的名字在上面外公就不會送人了。」我說。類似一種封印效果。

女兒就是這樣用的有沒有?

下圖是電窯燒的手捏壺,偏紫砂。身為黏土愛好者的女兒聽說這是完全憑著雙手捏出來的兩眼瞪得老大,尤其體驗過壺蓋和壺身完美的密合以後她更是大喊不可思議。

對,我小時候也是這樣驚訝過來的。


我其實看過不少形狀新奇的手捏壺,因為就……可能形狀上比較容易和拉坏的區分,可以理直氣壯說我手捏的這樣(我亂講的,總覺得我爸要line來囉嗦了),可是我還是最喜歡爸捏的那種「WTF這純手捏的真的假的!!」那種風格的手捏壺,就跟拉坏的茶壺像到一個不行,幾乎只憑氣質來認出它是手捏的這樣。

因為捏製過程不能中斷,一個壺要捏三小時,加上之前的各種學習和嘗試,各種自行開發小工具來給壺身壓上獨一無二的花樣,爸說「做壺就是做壺,不想其他事」,我覺得他的壺也有種老文青的fu,看起來很質樸,每支似乎都還留有他手的溫度。

下面這是柴燒的手捏杯,我女兒超喜歡挑了一堆。


因為柴燒一整窯的良品率不會太高,色澤都渾然天成所以顯得更獨特。

結果他竟然也快把它們送光了。(是要講幾次(我可能標題等下改爸不要再送茶壺了